-
成都高新区AI创新中心项目的资料整理,涵盖空间规划、产业生态、政策支持、应用场景及最新进展等核心内容:
一、项目定位与空间布局
1.核心载体
新川之心机器人公园:西部首个未来机器人主题公园(面积58万㎡),配套9万㎡“诸葛空间”作为产业赋能中心,布局机器人产业聚集、测试训练、应用场景等六大功能中心。
AI创新中心二期:位于新川片区,总建筑面积51万㎡,由三个地块组成,采用全开放式园区设计,融合商业街区、生态庭院与公共空间,形成“生产生活生态”三生共融的新型产业社区。
2.设计亮点
精细化建筑控制:采用标准化模数系统(600|1800|9000mm),实现幕墙遮阳与通风一体化设计,兼顾美观与节能。
配套升级:二期周边绿地提升工程(改造面积1.96万㎡)正在推进,强化景观与科技融合。
二、产业生态与重点项目
1.企业集聚
已聚集人工智能生态企业500余家,培育行业大模型46个,完成深度合成算法备案82个(全国前八)。
龙头企业引入:
工业大模型企业“一脉云数”落地全国总部,计划组建百人研发团队。
亚马逊AWS共建联合创新中心,聚焦AI、生物医疗等领域孵化加速。
本地标杆:四川具身人形机器人公司推出本地化率90%的“天行者1号”人形机器人,获数千万元天使轮融资。
2.基金支持
设立总规模3200亿元的产业基金集群(154支基金),精准投资本地项目超250个。
专项政策提出设立100亿元人工智能母基金,重点支持早期硬科技企业。
三、政策支持体系
成都高新区2025年3月发布专项政策《支持人工智能(机器人)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》,涵盖六大维度:
1.算力补贴:每年发放1亿元算力券,企业使用国产/非国产算力分别补贴50%/30%,单企年补最高500万元。
2.研发激励:
大模型研发成本补贴30%(通用模型最高3000万元,专用模型最高300万元)。
企业研发投入强度达20%且超1500万元/年,按10%补助(单企年补最高1000万元)。
3.场景开放:
发放1亿元场景专项资金,支持标杆应用场景建设(按规模补贴30%50%)。
推动20余类机器人场景落地,如无人快餐厅、智慧市集等。
四、创新平台与场景应用
1.技术平台
诸葛空间:整合算力调度、硬件中试等公共服务,加速技术转化。
联合实验室:与电子科大、川大共建工业大模型实验室,推动产学融合。
2.示范场景
新川园区:2025年5月起开放无人配送、安防巡逻等20类场景,打造“人机友好社区”。
超级场景试验场:规划2030年实现机器人全场景无障碍通行。
行业赋能:在电力(无人配电房)、医疗(华西医院“睿兵Agent”)、交通(自动驾驶)等领域深度应用。
五、最新进展与目标
2025年成果:
引进180亿元人工智能芯片GPU全国总部及智算中心项目。
赛迪“中国AI企业百强”成都占5席,数量全国第五。
未来规划:
2026年目标: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1700亿元,算力达20000P。
2027年目标:机器人企业超200家、营收破100亿元,争创国家级产业集群。
总结
成都高新区AI创新中心以“技术研发场景验证产业闭环”为核心路径,通过政策精准赋能(算力券+专项基金)、载体专业化运营(新川之心+诸葛空间)及生态协同(基金集群+国际合作),正加速建成西部AI创新策源地与机器人应用标杆区。其核心优势在于政企协同高效(如“免申即享”政策条款占比超1/3)及场景驱动产业化(20+类开放场景),为千亿级产业目标提供坚实支撑。